飞龙峡谷——Intel NUC Extreme Dragon Canyon评测
前言
提到Intel NUC,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是那巴掌大的迷你主机。不过随着Intel NUC的产品线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迷你主机以外,还诞生了冥王峡谷、幻影峡谷这样的自带独显NUC。自从幽灵峡谷开创了NUC模块化时代以来,外插独显也走进了NUC。NUC的玩法又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在狭小的空间里获得更强悍的性能成为了下一个追逐目标。
去年野兽峡谷的横空出世,让NUC搭载高性能显卡成为了可能。随着12代处理器的上市,NUC的产品线也相继更新。这次为大家带来的便是野兽峡谷的迭代产品,搭载桌面级Alder Lake处理器的飞龙峡谷——Dragon Canyon。这也是NUC第一次使用LGA封装的桌面级处理器,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它究竟有何不同
外观
从外观方面看来,飞龙峡谷和上一代的野兽峡谷的相似度超过99%。正面USB接口为1A+1C,而野兽峡谷是2A,这也基本上是他们两个在外观上的唯一区别
两个侧边采用了镂空的抽拉式侧板,保障通风的同时也方便拆卸
整体的体积约摸比两张顶级非公版的RTX3080显卡叠起来稍微大一点
底部这个长方形的开槽,在野兽峡谷中是一个M.2 SSD接口,而飞龙峡谷虽然取消了这一接口,但外壳模具上的开槽仍旧保留着
背部的I/O接口全部来自于算力版,这是高配的I9版本,所以拥有一个10G网口和一个2.5G网口,保留了一个HDMI和两个雷电4接口来输出集显信号
拆解
飞龙峡谷的拆卸方式和上一代是一模一样的,先把尾部的四个打开,抽掉侧板即可。顶部的风扇可以向上翻开
三枚9cm的风扇构成了飞龙峡谷的主要风道,风扇集线器上有着他们对应的标号
电源选用了来自全汉的SFX规格650W金牌电源,基本上可以满足这台NUC的需求了
算力板正面的是一个不含风扇的导流罩,这样可以让算力板直接吸进外部空气,而不是内部的热气,同样的设计在上一代也有
如果单纯只是要安装内存和SSD的话,是不需要拆下算力板的。只需要打开算力板顶部的两颗螺丝,按照箭头提示方向掰动即可将算力板打开,露出SSD和内存插槽
飞龙峡谷I9算力板总共支持3个PCI-E GEN4的M.2 SSD,正面2个背面1个。其中正面靠近CPU的(也就是下图中有安装SSD的)接口是直通CPU直出的,而另外两个则是PCH下挂的
再次强调如果单纯只是要安装内存和SSD不需要拆下算力板,这里为了方便给大家看,所以将算力板整个拆了下来
算力板的背板,以及背面SSD散热片
算力板的背面可以看到PCH芯片和无线网卡
绝大部分的NUC都采用的是移动版芯片组,而飞龙峡谷则使用了桌面级的Z690 PCH作为搭配。Z690强大的扩展性能也提供给了飞龙峡谷更多的可能性
无线方面是目前主流的Wi-Fi 6E网卡AX211,不过受限于国家相关政策,目前大家还不能享受到完整的Wi-Fi 6E体验
塑料的中框,没有什么稀奇的,主要用来支撑和加固
整个算力板大概和一个迷你版显卡差不多大,但是结构要复杂得多了
拆下散热片我们看到了CPU插座。飞龙峡谷也成为了Intel有史以来第一款能够更换CPU的NUC
I9算力板上安装的CPU是65W版的I9-12900。因为这台NUC是工程样品,所以安装的CPU也是QS版的
散热器整体全铜,接触面采用了大片均热板设计
而鳍片规模也就和一般高性能笔记本差不多,其实我是有点担心他能否支撑得住桌面级CPU的热量
LGA1700 CPU插座,适用于第12代酷睿处理器,Alder Lake S
CPU方面采用了9+2相供电,每项55A的DrMos。这个配置和中端的Z690主板相当。应对非K系的Alder Lake S处理器是不成问题的。我觉得就算是K系,先触顶的会是散热而非供电
雷电4方案当然是Intel自家的JHL8540了
2.5G方案也来自Intel自家I225,SLNNJ已经是B3步进
10G网卡并没有采用Intel自家方案,而是AQC113。AQC113是MARVELL最新的万兆解决方案,相比上一代的AQC107,无论是体积还是发热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善。并且它支持PCI-E 4.0 x1接入,搭配PCI-E 4.0的芯片组可以有效提高PCI-E通道使用效率
下面的接口板就没什么特别的了,主要是一些LED和风扇之类的集线器
飞龙峡谷支持安装独立显卡,不过RTX3060以上的中高端卡基本都是三槽+越肩+超长设计。实际能够安装进去的高端卡十分有限,市面上目前比较方便能买到的高端卡基本上就只有电竞叛客X3这一款了,同款设计包含3080、3080TI、3090几种高端型号
这张3080TI可以顺利安装进去
虽然白色显卡稍微有点不协调,但也没有办法几乎别无选择
BIOS中的一些变化
飞龙峡谷的BIOS无论从UI还是功能上来说和其他NUC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个别细节上有所不同。下面我就找点不同的地方来说说
由于飞龙峡谷支持独显,所以BIOS里出现了PCIE Resizable BAR开关,30系高端N卡可以开启这个选项获得更好性能。AMD曾经将这一类似技术大加宣传想打造自己的3A品牌,实际上Intel+NVIDIA一样可以实现
与此同时,BIOS中增设集显开关和显示输出优先级
散热界面。由于PCH芯片裸露在算力卡背面,并没有散热片保护,所以可以看到PCH温度还是蛮高的
BIOS中内置了多种风扇策略,但整体来说都比较偏于保守,整体温度较高。如果安装独显的话,建议手工指定转速或者等NUC Software Studio适配飞龙峡谷之后使用软件来调整,这样体验会好一些
与许多台式机主板不同的是,飞龙峡谷的BIOS中并不能选择单独关闭E-Core,只能选择开启P-Core的数量。毕竟出于飞龙峡谷的体积和散热规模的限制,并不像台式机那样按个双塔或者水冷之类的。能耗比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基于Alder Lake S的混合架构优势,在大多数情况下保留E-core应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Power菜单中可以看得到BIOS中设定这颗12900的PL1为65W,PL2为221W,我们可以在这里修改两个PL值来提升性能。不过我个人更建议在操作系统中使用Extreme Tuning Utility(XTU)软件来调整这些参数,界面比较友好而且不用重启即时生效。
基准测试
首先我们先用集显来做一些Benchmark测试
如果单看CPU规格,I9-12900和I9-12900K同样是8+8的配置,仅仅是主频与功耗墙不同,理论上I9-12900应该不比K版弱多少才是。而比上一代的11900K则多了8个核心,在多线程上应该有巨大优势,实际上优势如何呢?
而一些轻量级测试中表现也的确如此,比如CPU-Z分数达到了762/10970,相比之下12900K也就是81x和12xxx,并没有多少差距。
然而上一代的桌面旗舰11900K仅有702/7074,飞龙峡谷无论是单核心还是多核心都大幅领先于上一代拥有250W功耗的11900K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CineBench R23测试中,无论是单线程还是多线程飞龙峡谷的CPU都大幅领先于上一代桌面旗舰11900K
(飞龙峡谷65W)
(11900K)
在未安装显卡桌面静置时,飞龙峡谷的整机功耗为33W左右
而刚刚开启多核心高负载测试时的峰值功耗可以突破287W
与此同时的,XTU软件检测处理器功耗达到193W,温度达到100度。其实有一瞬间是可以超过200W的,但是过于维持时间短暂截图困难,190多瓦是相对稳定的一个功耗。也可以看得出来在现有体积和散热条件制约下,飞龙峡谷这颗I9-12900想达到221W的PL2上限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而超过PL2窗口时间后,整机功耗被压降到120W左右
此时CPU功耗被压降在65W,温度也控制在73度
#进阶测试
那么飞龙峡谷搭载的这一款非K的CPU,我们还能不能进一步提升他的性能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目前台式机主板对于非K系列CPU性能提升的主要方式是支持将tau窗口时间解锁,从而使CPU能够长时间甚至永远维持在PL2功耗下。然而上面我们也看到了,当功耗达到190W的时候CPU温度已经超百,而且我们不能在飞龙峡谷中安装水冷或者大规模风冷散热器,所以这个思路是行不通的。
于是我们换一种更温和的方式,那就是直接调整PL1,在XTU软件里叫做Turbo Boost Power Max
比如我们改成PL1 改成100W,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在CineBench R23测试的后期的功耗可以稳定在100W,温度87度。
为了更精确的摸出这台样机的最佳功耗范围,接下来我以5W为步进尝试了多种PL1配置,随着PL1的提高,CineBench R23的得分也有显著提升。110W配置得分21852,比默认的65W配置的19096要高出11%
从上面这个图表的曲线看来,90W-95W应该是飞龙峡谷的功耗、温度与性能相对平衡的区间,建议想要提升性能的玩家在这个区间内选择PL1进行调教。
接下来我们把PL1分别设定在65W和90W,并且安装RTX3080TI独显来进行接下来的测试,首先我们在GPU-Z里面看到刚才在BIOS中开启的Resizable BAR功能已经成功启用
3DMARK TimeSpy基准测试90W时CPU要比65W高了900分,显卡分数也略有提高
(65W)
(90W)
CPU Profile测试中90W相比65W,多线程有较多提升,4线程及以下基本一致。所有线程数均强于11900K,和上面的一些理论测试结果基本一致
(65W)
(90W)
在古墓丽影暗影的测试中,特别是4K分辨率下,90W配置相比65W配置提高并不多
(65W)
(90W)
PCMARK 10中的生产力和游戏测试中90W较大幅度领先65W配置,另外两项领先幅度不大
(65W)
(90W)
我相信大家还是很关心高达350W TGP的3080TI安装在狭窄的飞龙峡谷中的温度表现如何
这里采用3DMark Time Spy压力测试来进行模拟。单纯看结果98.4%通过还算可以,测试过程中风扇处于中高转速,噪音明显
通过记录各处温度传感器绘制的图表看来, CPU稳定在70度上下,GPU在80度以内,HOT SPOT也保持在了85度以内,即是在飞龙峡谷这样狭小的空间内,CPU和显卡温度也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65W)
(90W)
65W配置和90W配置温度曲线几乎是一样的,可见在一般游戏过程中适当上调PL1可以在不明显提高整机温度的前提下提高性能体验。
此时整机功耗已经逼近500W,对于这么小的体积来说,这个功耗还可能保持一个不错的温度实属
总结
Intel的NUC产品总是充满了创意,飞龙峡谷大胆的尝试,第一次把桌面级处理器装进了NUC,就目前的测试看来效果还是挺不错的。而且按照Intel的管理,下一代Raptor Lake-S处理器仍旧会采用LGA1700接口。换句话说,如果Intel提供BIOS支持,玩家们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将飞龙峡谷升级到第13代桌面处理器,这对于以往的NUC玩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飞龙峡谷延续了上一代野兽峡谷的模具,所以上一代的一些问题也被延续了下来。虽然电源贴心地为我们提供了3个8pin接口,然而但凡是需要3个8pin的显卡没有一个能装得进去。飞龙峡谷只能安装双槽非越肩卡,这有点跟不上现在高端显卡的发展形势了。从RTX20系列开始,各厂商的非公版是越做越大。而到了RTX30系列,想要找在RTX3060级别以上找到双槽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甚至许多厂家变本加厉地把RTX3050都做成2.5槽,真是让我无力吐槽了。
官方给出的兼容性列表中看来可选显卡数量还算可以
如果还有下一代,我建议既然已经做了大号的NUC,就索性做的再大一点。适当牺牲一下体积能宽和高各加2cm的话,就可以放进去三槽越肩卡了,于此同时也有更多空间来提升CPU的散热水平,应该会更好的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