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落幕,酷睿i的绝响——Intel 14th Raptor Lake Refresh CPU 评测
似曾相识的Refresh
今年6月份,Intel宣布对旗下酷睿品牌进行升级,新一代的酷睿和酷睿Ultra品牌将取代沿用十余年的酷睿i,成为未来Intel PC处理器的命名方式。而14代的Raptor Lake Refresh也成为了酷睿i这个系列的绝唱。
这次的第14代处理器的架构命名为Raptor Lake Refresh。经验丰富的发烧友们或许都知道,一旦Intel在正式产品路线图中发布了Refresh产品,那就意味着他们在按照常规节奏推进产品迭代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上一次Intel的MSDT平台出现Refresh产品还是在2018年,10nm工艺开发出现了严重的瓶颈,加之AMD的Ryzen来势汹汹,Intel不得不推出了Coffee Lake Refresh来抵挡。而Coffee Lake Refresh的高端毕竟由6核增加到了8核,作为一个独立的第9代来讲也算合理。但本次第14代的Raptor Lake Refresh,除了i7增加了4个E-Core,整体规格由8+8提高为8+16以外,i5和i9都只有频率上的提高。这种变化很难称得起是一代的升级,更类似于当年Hasswell到Hasswell Refresh的半代升级。
本次收到的样品为i9-14900K和i5-14600K,继续沿用LGA1700封装,与12和13代一致,兼容Intel 600系列和700系列主板,具体支持程度要看各主板厂商的BIOS更新计划。
i9-14900K和i5-14600K的背部元件排列完全一致,基本可以认为14600K是自14900K的相同核心屏蔽而来的
与14代酷睿处理器一同上市的还有各厂家的第二代700系列主板。虽然绝大多数已经上市的600和700系主板可以通过更新BIOS来支持第14代CPU,但第二代的Z790也会带来一些新的特性。
本次收到的是来自华硕的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简称叫做MZ790DH。上一次我们见到ROG的DARK HERO产品还是在X570的年代,基本可以看作是同代HERO的小型修补和升级。
MZ790DH相比于MZ790H除了装甲和印字以外,主要的区别在于更改了部分接口的位置。DH把第二根PCI-E 5.0插槽向下移动了一个槽位,以适应现在越来越巨大的高端显卡。与此同时把最下面的一根PCI-E x16长度的插槽变为x4长度,并且尾部封口,使得此插槽不再支持全长扩展卡。另外就是sata接口由原来的6各个变为4个。
这样的变动得到的好处是板载的M.2插槽从原来的3个提高到5个,最上面的那条直通CPU,和显卡共享PCI-E 5.0,并且支持22110长度;第二条为2280,直通CPU PCI-E 4.0 x4;其余为PCH提供的PCI-E 4. 0 x4 2280长度。
背板配置和MZ790H一致
I/O接口布局和MZ790H完全一致,其中包含两个雷电4和一个10G的TYPE-C,其中雷电4是支持集显视频输出的。
MZ790DH相比于MZ790H的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便是板载的无线网卡。MZ790DH板载了支持WiFi7的Intel BE200,于此同时天线接口从螺纹式变为卡扣式。
虽然不晓得这种改动对WiFi性能是否又提高,但安装上是方便了许多。WiFi天线直接一把插入,不用再傻乎乎地拧好多圈了。
MZ790DH的供电采用20 + 1 供电模组(90A)设计,与MZ790H保持一致
其实从12代开始,大部分的散热器已经拜倒在旗舰级别的i9处理器面前了。只有360以上规模的一体式水冷散热器或者大规模分体式水冷散热器才能经得起i9的考验。
利民是一个我比较喜欢的散热器品牌,一是因为他性价比比较高,二是外观比较对我的胃口,这次使用的是他们家的CORE MATRIX 360,简称CM360
超高频率的代价
i9 14900K则成为了继13900KS之后第二款默认摸到6GHz高度的CPU,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6GHz的主频是怎么来的。
Intel Core i9 级别CPU的高主频是在基础频率上通过几项Boost技术实现的,分别是Turbo Boost、Turbo Boost Max 3.0和Thermal Velocity Boost。其中Turbo Boost是传统的睿频技术对全部核心生效,Turbo Boost Max 3.0是对两个“优质”内核生效,而Thermal Velocity Boost则是根据散热情况而进一步增加频率,对全部核心生效。所以i9-14900K的双核心最高主频应该是Base+TB+TBM3.0+TVB=3.2+2.4+0.2+0.2=6.0GHz。而全核心主频则应该是Base+TB+TVB=3.2+2.4+0.2=5.8GHz,但是经过实测全核心频率最高为5.7GHz,无法达到理论上的5.8Ghz。推测是TVB条件受限,达不到理想的0.2GHz提升,只提高了0.1导致的。
为了达到6.0GHz这样超高的主频,Intel为14900K配置了很高的默认电压,满载时甚至超过了1.4V。再加上现在的高端主板都在追求卓越的性能,这款MZ790DH开启AI超频之后直接把14900K的PL1解锁至253W,PL2更是推到了4095W。
这样多重的作用下导致14900K在默认情况下的功耗和发热非常爆炸,即使是360一体式水冷在如此暴躁的CPU下也撑不了几秒钟,温度直冲3位数。
这样导致在部分高负载测试中,14900K的成绩甚至赶不上上一代13900K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做的除了改善散热系统以外,还可以尝试对CPU实施降压。降压这种操作相信很多玩家也做过,Intel为了保证出厂的保证体质最差的个体CPU也能稳定运行,往往会对其施加较高的默认电压。然而这电压对于广大平均体质甚至更好体质的CPU来说有些过高,玩家可以通过配置电压偏移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功耗和发热的情况。
我手上这颗14900K的样品在华硕MZ790DH主板的SP评分为96。根据以往的经验我首先尝试了offset -0.1v,此时功耗和发热有明显的降低,能完成部分测试,但无法通过10分钟连续测试的CineBench R23;然后调整至offset -0.075v,能够完成除10分钟持续的CineBench 2024以外的全部测试,调整至offset -0.06v时可以通过全部测试。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最终调整为offset -0.05v,后续的性能测试也是在此状态下进行的。
只存在于理论上的性能提升
本次的测试平台如下:
CPU 14900K Offset -0.05v,14600K全默认,RING频率5G
内存方面超频至DDR5-7600 CL38这应该不是CPU和主板的极限,但我手中最好的内存也就这样了。
MZ790DH主板BIOS版本为0220,编译日期为9月6日。
经过Offset -0.05v后的14900K在CineBench R23中还是可以体现出一定优势的,至少不像默认那样和13900K打成平手。即使如此,领先幅度也是非常之小
最新的CineBench 2024的结果的图表形状和R23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不过坐标轴刻度不一样了。
CPU-Z测试的单线程得分还是挺给力的,但是程序内置13900K对照用的单线程得分明显偏少
3DMARK的基准测试结果也不出所料
而7zip算是14代两款CPU领先幅度最大的项目了
其实测到这里我觉得已经足够了,在这些基准测试中,14代两款领先13代的幅度大约在2%-3%之间。在架构和规格相同的情况下,14代的i9和i5仅仅在主频上做了些许提升,这种幅度的性能提高已经是极限了。
游戏方面我也简单的做了几个测试,因为手持RTX 4090,我不愿将测试分辨率降为1080P。然而在原生4K分辨率下,不同13代和14代之间的区别甚至已经可以归并为实验误差了,即使开启DLSS使得帧率能够上百,那最终的差距也几乎不可见。
一代英雄迟暮,酷睿前途未卜
如果单独来看14代酷睿这个系列,其实表现还是不错的。但作为一代升级实在有点不够看了,i9 14900K相比上一代整体在跑分上提高了2%~3%,这还是相比于13900K的,如果换成13900KS,恐怕这差距就要几乎抹平了。而且就算保留这这个差距,我实在不认为两三个百分点的跑分能够在实际体验中获得什么提高。有一点好消息是这次升级几乎是原地替代并没有加价,如果是11代以下平台想升级,就直接来14代。但是如果大家手持13代,我认为是完全没有必要来升级的。
从i7-920发布,酷睿i几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十余个年头,酷睿i几早已成为一种传统,甚至许多消费者只知道i5、i7,不知道何为酷睿。这十多年来,无论是14nm工艺之前的一帆风顺,还是10nm工艺时代的举步维艰,Intel的酷睿i都不曾停下新产品的脚步。
酷睿品牌还在继续,只是往后不在有i几。Raptor Lake Refresh奏响的这一曲挽歌,也未尝不是反攻的号角。随着EUV光刻的深入应用,Intel在制程工艺上似乎也逐渐步入正轨。我希望未来的酷睿Ultra能够继承酷睿i的光荣历史,无论是Meteor Lake、Arrow Lake或是Lunar Lake都能够为我们奉献出更优秀的产品。